一个读书人的士子情怀
人气:876时间:2021-02来源:长沙的士票
人生在世,做一个有用的人难,做一个明白人更难。其实二者是一致的,有多大用,于何地有用,自己先要把握好,这就涉及“明白”二字。“明白”之义,古人称之为通达晓畅,又叫洞明世事,又叫通识。有一定造诣、经历丰富的人,才能致其万一。读书使人明白道理,阅世使人明白人生,经历使人明白自己。这些,每个人都曾做过,或者正在做。
指引人生方向的是信仰,换个词叫“哲学”,这是另一个境界的问题。明白世事,明白人生,明白自己,促使人产生形而上的冲动,人生的意义就更加丰富。
如我一样,很多人都在追求道,殊不知,人若活明白了,道自在其中。
曾经参观过一些佛刹胜地,看到观音菩萨总是一个表情——微闭双目,面容慈祥,而门首的金刚则不同——怒目圆睁,模样吓人。渐渐就明白,道行深到一定境界,不需观世相也能洞明一切。菩萨微闭双目正是因怀一片垂怜之心,不忍见人间诸恶。而那些扮恶相吓人的,故自没有修炼到家。菩萨自信,无凭借;金刚不自信,需要借助表情体现力量。
关于人生,孔子有一个分段论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(《论语?为政》)这段话实际上有一个逻辑顺序:“学”而后方能“立”,“学”而“立”方“不惑”,“不惑”则知“天命”;于世事无忤,才称得上“耳顺”,反映的是一种通达状态;于世事洞明通达,则可以“从心所欲”,这是通脱,不需要拘持了。到此一步,就该彻底解放了?还不,“不逾矩”,是有限自由,是戴着脚镣跳舞。孔子生怕自己滑入老庄的不羁,陷于虚无,这是他的高明之处。
这是孔子公开说的话,他私下却对颜回说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。”又对子路说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”孔子也向往彻底的自由,这是他真实的一面。
《道德经》说: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毒虫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。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。”老子认为“赤子”最有力量,它处于混沌状态,精气充沛,元气不散;反过来讲,人长大了,精气会逐渐散失。这是老子的明白,与孔子是反向的。一个是原生的智慧,一个是阅世的智慧。
近些年,我一直致力于做一个明白人,故而读书,思考。有所得就记下来,岁长日久,就有了这本小书。重新翻览,觉得有些内容还很稚嫩。但因为它反映了一个过程,所以不舍废弃。现在出版,也是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之意,愿诸公勿以为过。
老子说:“善行,无辙迹;善言,无瑕谪;善数,不用筹策;善闭,无关楗而不可开;善结,无绳约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”取其“袭明”,借作书名。虽无善行、善言、善数、善闭、善结,纵不能救物,但也总希望自己不是弃人。